advertisement

近年,好多家長都會將孩子的成長過程、日常生活放上社交平台,以為是開心跟親友share,其實這樣做,存在着很大風險。

示意圖:IG@sua_suji
示意圖:IG@sua_suji

最近,就有研究員揭發一件可怕的事:社交網的演算法,竟將可愛幼童的相關的貼文,指派給具戀童癖傾向的用家。

專家及後警告家長:其實只需一套校服,別人已能找出你的孩子在哪裏上學;只需幾張生活照和幾段視頻,便能猜到你們住在哪裏,然後搜索跟蹤,已經可以行動。以為這樣說很誇張嗎?「起底」大家都見識過,相中人即使戴上口罩,都能被找出工作地址、社交網連結。

不過你可能還會想,以上可以避免,但以下這段廣告的可能性,則避無可避。

約在一個月前,Deutsche Telekom公司製作了一則名為「Without Consent(未經同意)」的廣告,講述一對父母將女兒Ella的生活分享上網之後,Ella的臉孔,被人以AI軟件盜用。

故事一開始,這對父母坐在戲院內,驚訝見到Ella出現在大螢幕上。AI將年幼的Ella改成成年女子,她對着父母說:「媽媽、爸爸,我是Ella」。

整段廣告想帶出的訊息是:別人可能會偷去孩子的臉、聲音、身份,以AI技術製作出不同的假素材,然並進行網絡犯罪。這些素材,可以是照片,用來在網上騙財;也可以是加上不同姿勢的改圖,然後放到兒童色情網站;更可以是有聲、有臉、有表情的視頻,拿來嚇唬父母:「爸爸、媽媽,快拿錢來救我⋯⋯」

廣告中,還提及到身份盜用、同輩嘲笑。最後,虛擬Ella求父母:「求求你媽媽,求求你爸爸,保護我的虛擬隱私。」

讀完這篇文章,大家可能會想,「不怕啦,我的孩子是男生。」其實外國已有無數個戀童例子:男女不俱,只要是小孩;盜用小孩身份作出行騙,更加不會分男女,而且不到十年八載、孩子未出社會,大家都未必會發現。

十年前剛出道,曾出席一個活動,當時有幾十位讀者到場支持。後來,我無意中發現舉辦商在未經我的讀者同意之下,將拍攝到讀者的照片放上網作活動分享,那時還未有AI、網絡騙案亦未有現在般嚴重,但我已經如母獅般大發雷霆。起初,主辦單位不太願意刪除照片,但我就不管他日後會否再邀請我,總之動到我頭上的寶就無情講。最後,照片刪除了。

所以各位父母,不要害怕捍衛孩子的私隱,也不要傻更更以為開心share。在你們來說,分享出去的只是可愛的生活照和視頻,但對別人來說,這一切,便成了數據——拿來犯罪的數據。

個人網站︰http://slimcook.hk
facebook︰http://www.facebook.com/lively.com.hk/
Instagram︰echow03